聯系人:魏經理
電話:13073784999
地址:中國 河南 鞏義市夾津口鎮(zhèn)丁溝村
影響鋁鐵水解產物形態(tài)轉化的因素很多,除溶液中Al(III)或Fe(III)的總濃度、pH值外,陰離子組成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[1]。聚合氯化鋁鐵(CPAFC)作為繼PAC和PFC之后的一類新型絮凝劑,由于其具有更高效的絮凝效能,近年來得到了較多的研究,但多數限于應用研究,有關陰離子加聚對其性能影響及機理探討的研究報道還很少。
本文旨在對CPAFC在加聚陰離子后的形態(tài)、穩(wěn)定性、加聚機理和絮凝性能等方面作進一步的研究。這不僅可深化CPAFC的研究,而且對于整個無機高分子絮凝劑的理論研究和進一步開發(fā)更具良好性能的絮凝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。
1 材料與方法
1.1儀器與材料
J6-1A型定時變速攪拌器,WGZ-100型光電濁度儀,751-GW分光光度計,
光譜純鋁片(純度為99.96%),光譜純鐵片(純度為99.99%),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。
1.2 陰離子加聚CPAFC的制備
采用堿式滴定管緩慢滴加一定濃度的堿液至預先混合的酸化鋁、鐵鹽液中,使之達到預定的堿化度,滴堿速率控制在0.2~0.3ml/min,在滴堿的同時進行強烈攪拌,以免局部生成沉淀。如加聚陰離子,陰離子在滴堿前加入并混勻。
1.3 (Al+Fe)-Ferron逐時絡合比色法
1.3.1 0.2%Ferron混合溶液:準確稱取一定量7-碘-8-羥基喹啉-5-磺酸溶于少量煮沸的去離子水中,然后加入到由CH3COONa為 0.95mol/L,NH2OH·HCl為 0.32mol/L,HCl0.144mol/L配成的緩沖溶液中,定容,pH為5.2左右,置冰箱內備用。
1.3.2 (Al+Fe)-Ferron標準曲線:準確分別移取0.01mol/LFe3+和0.01mol/LAl3+標準溶液各0.5ml于50ml容量瓶中,用去離子水定容,得2.0×10-4mol/L的Me3+(Me3+=Fe3++Al3+,其中Fe/Al=1:1)標液。在8個25ml的比色管中各加入0.2%Ferron混合液5ml,再分別加入2.0×10-4mol/L的Me3+液0,0.5,1.0,1.5,2.0,2.5,3.0,3.5ml,定容至10ml,搖勻。放置30h后,在360nm波長處測定[2],結果如圖1。
1.3.3 樣品的測定:于25ml比色管中預先加入5ml 0.2%Ferron混合液,待準確移入0.1ml絮凝劑樣品后開始計時,并快速定容至10ml,搖勻,逐時測定。
1.4 混凝實驗
1.4.1 模擬水樣的制備:將鋁礬土經200目篩分后,取篩下部分于100~110℃烘干至恒重,稱取30.0g,用2500ml蒸餾水混勻于玻璃瓶中。靜置5h后,虹吸取上清液,稀釋至100L,并用NaHCO3和NaNO3調節(jié)水樣的離子強度為1.0×10-3mol/L。虹吸后水中所剩的固體經烘干恒重后,差減計算模擬水樣濃度。最終模擬水樣pH=8.20,濁度:35.7μg/l,屬低濁水。
1.4.2 混凝實驗中模擬水樣最佳實驗條件的選定:參考文獻[3],模擬水樣的實驗條件選定為:pH=8.20,絮凝劑投加量為4.0ml/300ml水樣(絮凝劑濃度為0.01mol/L)。
1.4.3 混凝實驗方法:在六聯混凝儀上,每次實驗取所配模擬水樣300ml于500ml燒杯中。操作程序為快攪(140~150r/min)過程中投加絮凝劑,持續(xù)2min,然后再慢速攪拌(50r/min)10min,靜置沉淀20min后,沿燒杯壁于澄清液面下1~2cm處取樣,測定剩余濁度。
2 結果與討論
2.1 PO43-加聚的CPAFC
向Al(III)、Fe(III)混合溶液中按比例加入1.0mol/L NaH2PO4后滴堿。加聚量對CPAFC的形態(tài)分布的影響如圖2。從中可見,隨P/Me比值的增大,曲線依次升高、變陡,而它們與Y軸的截距卻基本不變。即:隨PO43-量的增加,加聚的CPAFC成份中Ma形態(tài)含量幾乎不受影響,而Mb形態(tài)含量卻依次顯著增多,相應地凝膠形態(tài)Mc越來越少,以至趨向于“零”。這說明加入PO43-后,Al(III)、Fe(III)的某些水解形態(tài)發(fā)生了較大變化,更多地生成了中等聚合度的Mb物質。
PO43-是P-O四面體結構,但四個P-O鍵是不同的。其中一個是雙健,其它三個是P-O單鍵[4]。H3PO4是一種弱酸。OH-與Al3+、Fe3+的水解絡合能力遠大于PO43-(OH-與Al3+、Fe3+的各級絡合常數比PO43-的要大許多),但在制備絮凝劑的酸性環(huán)境中,PO43-可能與Al(III)、Fe(III)的各級水解絡合離子發(fā)生絡合作用。其模式如下:
式中≡S代表鋁鐵水解聚合物表面
由于PO43-與鋁鐵的水解聚合物表面存在的-OH絡合,有效阻礙了Al(III)和Fe(III)的進一步水解,因此增強了加聚PO43-的CPAFC的穩(wěn)定性。而絡合的磷酸根本身既有OH基,又有雙鍵O,分子之間可通過范德華力產生氫鍵進一步絡合,阻止了中聚合度的CPAFC向高聚合度和凝膠沉淀方向轉化。這可能是隨PO43-加聚量增加,Mc含量減少的主要原因。
在Al(III)、Fe(III)-磷酸根體系的酸性環(huán)境中,難溶的AlPO4和FePO4·H2O等沉淀并未出現,也說明Al(III)、Fe(III)的各水解形態(tài)與磷酸根(H2PO4-、HPO42-、PO43-)進行了絡合作用,而這種作用又阻滯了AlPO4和FePO4·H2O的生成。
在實驗過程中,各絮凝劑長時間(300天以上)存放均不出現沉淀,保持了很好的穩(wěn)定性,這與CPAFC有很大的差別,為CPAFC的工業(yè)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。
2.2 SO42-的加聚CPAFC
SO42-加聚CPAFC的Ferron曲線如圖3所示,SO42-的加聚促使CPAFC的Ferron曲線向X軸方向靠近,即:單體形態(tài)Ma的量減少,凝膠形態(tài)Mc的增加,而中聚形態(tài)Mb卻變化很小。SO42-的加入使得絮凝劑的各形態(tài)向凝膠形態(tài)轉變。 經X射線結構研究表明[4], SO42-離子是正四面體結構,S-O鍵有很大程度的雙鍵性質(1.44A)。H2SO4的酸性要比H3PO4和H2SiO3強得多,SO42-往往形成攜帶“陰離子結晶水”的鹽(鋁鹽或鐵鹽)而趨于穩(wěn)定。這就是SO42-加聚CPAFC易產生沉淀的原因。
實驗還得出,隨S/M比值的增大,絮凝劑的Ferron曲線卻變化很小,絮凝劑各形態(tài)間的相對量幾乎不再發(fā)生變化,這說明在S/M=1/30時,加入的SO42-已與CPAFC的各形態(tài)形成相對穩(wěn)定的絡合形式,因而再增加SO42-的量,各形態(tài)的變化甚微,如S/M=1/20,1/15時。但SO42-的加聚量增加到S/M=1/10時,它顯著加速了Al(III)、Fe(III)混合溶液的水解-聚合-沉淀過程,致使在滴堿過程中出現沉淀。這可能是因形成硫酸鋁、硫酸鐵水解所致。
2.3 SiO32-加聚的CPAFC
2.3.1 相同SiO32- 濃度,不同加入量:當[SiO32-]=0.1mol/L時,不同量SiO32-加聚的CPAFC 的各種形態(tài)含量見表1。
Si/M | 0/10 | 1/10 | 2/10 | 3/10 | 4/10 |
Ma | 39.6 | 19.1 | 11.5 | 9.4 | 1.0 |
Mb1 | 12.0 | 11.7 | 13.2 | 15.3 | 15.8 |
Mb2 | 8.1 | 16.8 | 24.6 | 25.7 | 47.9 |
Mb1+Mb2 | 20.1 | 28.5 | 37.8 | 41.0 | 63.7 |
Mc | 41.9 | 52.4 | 50.7 | 49.6 | 35.3 |
kb1 | 0.21 | 0.17 | 0.17 | 0.30 | 0.47 |
kb2 | 0.014 | 0.023 | 0.017 | 0.015 | 0.015 |
注:形態(tài)分布數據均為百分比值(%); kb1、kb2分別為2-20,20-120min內的Ferron絡合常數[3] |
從中可見,在Si/M=1/10,2/10,3/10,4/10時,SiO32-的加入均顯著影響了絮凝劑中各形態(tài)的分布。與CPAFC相比,Ma形態(tài)顯著減少,Mc形態(tài)在較低SiO32-加入量時,有明顯增加。但隨Si/M比值的增大,Mb形態(tài)所占比例逐漸增大,而Mc卻逐漸減少。
SiO32-只是一個最簡式,實際上硅酸根是以聚合態(tài)[SiO32-]n存在,但結構單元仍是Si-O四面體,不過在每一個硅原子上有兩個氧原子對硅是單配位的,另外兩個氧原子是同硅氧四面體共用的〔鍵長分別為1.57A、1.68A〕[4]。在制備加聚有SiO32-的絮凝劑時,發(fā)現將硅酸根加入到Al3+、Fe3+混合溶液的瞬間便產生了白色的沉淀,攪拌后隨即消失。這就是硅酸根聚合的特征。有文獻報道[3],硅酸根聚合后形成顆粒,在顆粒的表面還存在有大量的-SiOH基團,而聚合鋁鐵絮凝劑也有大量-OH,因此在硅酸根-[Al(III)+Fe(III)]體系中,聚合硅酸根可與鋁鐵單體及水解聚合物通過-O-發(fā)生單齒或多齒的絡合。減少了鋁鐵單體,或通過氫鍵使聚合物之間相互形成網狀結構,從而減緩了鋁鐵的進一步水解聚合,導致Ma和Mc形態(tài)含量的減少。另外SiO32-的分子尺寸要比OH-大的多,達到一定絡合度后,分子的空間阻礙作用阻滯了Mb進一步向高聚合度的Mc轉變,這也是Mc形態(tài)含量減少的重要原因。
其絡合模式可用下式表達:
其中≡S代表聚合硅酸,Me≡代表聚合鋁鐵
隨Si/M值的增大,Mb所占比例逐漸提高,當Si/M=4/10時,Mb占63.7%(儲存時間300天以上)。但Si/M比值超過4/10時,絮凝劑的穩(wěn)定性降低,這可能是更多SiO32-的存在,使之形成較大顆粒聚硅酸沉淀所致。
2.3.2 SiO32-加入量相同而濃度不同: 圖4為Si/M=2/10,SiO32-濃度分別為0.1,0.5,1.0mol/L的SiO32-加聚CPAFC-Ferron曲線。從中可見,各條曲線相差不大,即在Si/M相同時,在一定范圍內,SiO32-濃度對絮凝劑形態(tài)影響不大。
2.4 各聚合鋁鐵絮凝劑的絮凝性能比較
表2為各絮凝劑的混凝實驗結果。加聚了陰離子的絮凝劑的除濁效能與CPAFC相比,均有所提高。說明這三種陰離子確有增加鋁鐵系絮凝劑絮凝效能的作用。其中,增效最為明顯的是硅酸根,在混凝實驗中,其絮體出現快、密實且大,當[SiO32-]=0.1M,Si/M=3/10時,對濁度為35.7μg/l的低濁水取得了99.9%的去除率,余濁度為0.05 μg/l,大大低于國家規(guī)定的生活飲用水標準。
表2. 各絮凝劑混凝實驗結果:
Table 2. Efficiency of CPAFC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
B* | A*/M | 余濁度 | 去除率**(%) | |
CPAFC | 1.0 | 12.4 | 65.3 | |
2.0 | 0.8 | 97.8 | ||
2.5 | 28.7 | 19.6 | ||
SiO32-(0.1M) | 2.0 | 1/10 | 1.7 | 95.2 |
2/10 | 0.6 | 98.3 | ||
3/10 | 0.05 | 99.9 √ | ||
SiO32-(0.5M) | 2.0 | 1/10 | 0.9 | 97.5 |
3/10 | 0.2 | 99.4 | ||
SO42-(1.0M) | 2.0 | 1/30 | 0.3 | 99.2 |
1/20 | 0.5 | 98.6 | ||
1/15 | 0.45 | 98.7 | ||
PO43-(1.0M) | 2.0 | 1/20 | 0.5 | 98.6 |
1/16 | 0.4 | 98.9 | ||
1/10 | 0.4 | 98.9 | ||
*:表中A代表陰離子(SiO32-、SO42-、PO43-); **:模擬水樣原濁度均為35.7ug/l。 |
3 結論
1〕PO43- 、SO42-、SiO32-三種陰離子的加聚對CPAFC有不同程度的增聚、增效作用。其中磷酸根、硅酸根兩者的作用明顯。當[SiO32-]=0.1M,Si/M=3/10時,絮凝劑對濁度為35.7ug/l的低濁水去除率達99.9%,余濁度為0.05 ug/l。
2〕 PO43- 、SO42-、SiO32-三者均可能是通過與鋁鐵水解聚合物的表面絡合達到增聚作用的,但其作用機理不盡相同。
3〕 PO43- 和SiO32-的加聚增強了CPAFC的儲存穩(wěn)定性,這在工業(yè)應用中是非常重要的。
參 考 文 獻
[1] 湯鴻宵, 無機高分子絮凝劑的基礎研究,環(huán)境化學,1990,13(7):1~12
[2] 劉振儒等, 聚合氯化鋁鐵(CPAFC)的形態(tài)分布及轉化規(guī)律,待發(fā)表。
[3] 盧建航等,Al-Ferron逐時絡合比色動力學特征與聚合鋁溶液形態(tài),環(huán)境化學,17(6),1998
[4] 尹敬執(zhí) 申泮文 基礎無機化學, 人民教育出版社,1980年6月
[5] 王東升等。三類氧化硅的形態(tài)分布及其轉化特性,環(huán)境化學,1997,16(6) :515~521
[6]高寶玉等。聚硅氯化鋁的形態(tài)分布及轉化規(guī)律III,環(huán)境化學,2000,19(1) :13~17
Copyright © 河南省承潔凈水材料有限公司
備案號:豫ICP備15011296號-3